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韬对如何围绕新质生产力做强现代产业、做优国有资本开展持续研究并发表于《国有资产管理》、《国资报告》、《现代国企研究》、《决策咨询》等刊物。
新闻动态
观点|陈韬:循“新”而行做强现代产业,向“质”而进做优国有资本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2024年下半年,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黄浦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副部长(主持工作)、上海世博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韬对如何围绕新质生产力做强现代产业、做优国有资本开展持续研究并发表于《国有资产管理》、《国资报告》、《现代国企研究》、《决策咨询》等刊物,亦获《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一等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二十一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优秀奖。

陈韬
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上海黄浦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副部长(主持工作)
上海世博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01. 推进人工智能国资布局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和补短板强弱项”提出新要求。国有资本打造人工智能生态需要聚焦创新策源、商业应用与产业合作三个问题,一是差异竞争、细处落字,遵循“足够智能” 发展理念,二是资源支撑、资本赋能,平衡“创新、可靠、低成本”不可能三角,三是立足规划、开放交融,打造“全产业链科技会客厅”。

——发表于财政部主管、国务院国资委协管、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刊物《国有资产管理》
02. 两类公司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思考
“十四五”期间,央地各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加快培育战略性先导产业和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为代表的两类公司逐步形成了立足产业、差异协同发展的运营新模式和投资新范式,立足“十四五”下半程,面向 “十五五”,吸收借鉴当前代表性两类公司的投资运营经验,从制定高质量发展战略、抢占未来产业方向等方面对标比较,为进一步建立“敢运、敢投、敢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做出思考,为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区域领先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蓄势赋能。

——发表于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经济出版社刊物《国资报告》
03. 以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范式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
“1+N”文件发布以来,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三重渐进模式逐步清晰。第一个阶段,是依托核心地块土地资源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依托园区基金综合联动的产业组织服务商模式;第三个阶段,是依托科创资源补链对接的产业孵化加速平台模式。以关村发展集团和陆家嘴集团的存量探索和“模速空间”、“合肥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的增量探索为案例,对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开展分析。

——发表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刊物《现代国企研究》
04. 关于上海国资有序布局NFT赛道的思考
随着元宇宙和数字藏品的规范化发展以及相关试点区域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在更好应对潜在金融风险前提下,为兼容元宇宙底层技术和应用场景,未来我国数字藏品有望借鉴部分全球NFT市场特征,充分发挥NFT产品的底蕴和价值。对此,具有“国资主导、政府监管、市场运营”特征的NFT二级市场将成为创新开放落脚点。应借鉴各方比较优势,促进NFT市场有序发展,由点到面提供区域数字经济的新增长引擎。

——编排入《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大型文献史册,被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评为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
05. 关于以高质量科创服务推进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国资视角
科创服务业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了发展新土壤。从实操定义、产业需求和国资视角三个维度回顾科创服务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和面临挑战,以伦敦、旧金山等国际大都市孵化瞪羚的科创服务经验和国内中心城区以科创服务引领开放型经济为对标,从提振产业能级、弥补产业短板和树立投资品牌等角度对科创服务推进经济高水平开放的堵点进行反思,并以科创开放服务机制和科创产业投资名为方向提出依托科创服务加速实现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国资路径。

——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二十一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优秀奖
06. 以科技创新推动长江文化高质量引领
“十四五”阶段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时间节点。为做好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正在积极拥抱绿色环保、未来能源与元宇宙等新赛道的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面对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弘扬的“上强下弱”、“活跃不足”与“协调缺乏”三个问题,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并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武器,从保护、传承、弘扬与文化四个维度创新发展路径,擘画现代化长江文化的科技卷轴。

——发表于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刊物《决策咨询》
07. 文创、科技如何共生?——从798、M50看都市文创园区的升级探索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对推动文化与建筑融合发展、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提出要求。798艺术中心、M50创意园融合了工业风格、历史记忆与现代规划、科技场景,树立了国内中心城区打造典型文创园区的创新范式。为塑造兼具“科技+文创”双重张力的未来都市艺术群落路径,必须一方面开展评估调研,结合整体情况分步运营,另一方面推进统筹实施,结合规划蓝图多方共建。

——发表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刊物《建筑设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