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vol.39 | 鱼跃医疗的第二曲线:从家用医疗器械翘楚到医疗产业王国

智库报告
2024-11-18

从家用医疗器械起家,鱼跃医疗如何通过研发、并购持续开拓市场,构建多元医疗产品矩阵,实现第二曲线的稳步增长?

作者 | 张元

来源 | 上市公司第二曲线增长研究中心

 


 

01 从零起步,艰难创业

 

1962年,吴光明出生于江苏丹阳的一个普通渔民家庭。专科毕业后,他选择入职纺织厂,负责设备维护。然而,工厂经营不善,几近倒闭。几经思索,吴光明决定辞职,下海创业。

1984年,22岁的吴光明与几位朋友共同筹集了8000元资金,开始涉足医疗设备行业。由于缺乏经验,这次创业仅维持三年就宣告失败。尽管如此,这次经历让吴光明对医疗器械市场有了深入了解,并十分看好该市场的前景。

1987年,吴光明再次创业,与父亲吴连福共同创办了丹阳医用器械厂,专注于生产兽用金属注射器等物品。次年,他们联手创办了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即如今的鱼跃医疗。

鱼跃医疗的起步异常艰难。其一,由于技术限制,公司的产品非常单一,只能生产听诊器和水银血压计。其二,作为一家初创企业,鱼跃缺乏足够的客户资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吴光明亲自带着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拜访客户。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公司逐步积累了一批客户,其产品在市场上也逐渐打开了局面。

彼时,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把控,进口高端医疗器械价格普遍高昂。以血氧监护仪为例,即使最便宜的型号,价格也高达10余万元。吴光明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商机,带领鱼跃不断拓展高端医疗器械的产品线。通过自主研发,鱼跃推出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产品,并成功将业务拓展至呼吸机、血糖仪、制氧机等多个领域。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高性价比,鱼跃医疗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康复护理系列和医用供氧系列医疗器械的领军企业。

2008年,鱼跃医疗在深交所A股主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通过IPO上市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

 

02 横向拓展,探索医疗产业第二曲线

 

鱼跃医疗成功上市之后,吴光明开始思考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的特性以及公司自身的规模,他概括出两点方法论:创新和专业化发展。

其一,在技术迭代迅速的医疗器械行业,创新是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医疗器械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难度大,技术更新快,企业必须抓住产品的窗口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器械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考虑到医疗器械产品具有研发投入高、生产设备昂贵以及注册审批严格等特点,公司可以通过外延并购来获取相关技术和产品。

其二,鉴于公司目前的规模,专业性是支撑公司持续成长的关键。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高,少数几家巨头企业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和资金优势,能够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规模效应。鱼跃难以全面地与这些巨头企业竞争,因此,鱼跃更应专注于自身的专业领域,深挖细分市场需求。

在这套方法论的指导下,鱼跃医疗正式开启了对医疗产业第二曲线的探索。

首先,公司确保旗下血压监测、体温监测等家用医疗器械业务的稳健发展。自2012年起,鱼跃医疗开始拓展电商业务,在京东、天猫、苏宁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及经销店,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电商销售网络。这一策略有效扩充销售渠道,促进了家用医疗器械业务的增长。2015年,公司电商渠道收入达4亿左右,业绩同比翻番,占公司整体营收的20%。

其次,公司重点聚焦呼吸与制氧、血糖及POCT、消毒感控三大核心赛道,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丰富产品线。以制氧机为例,公司深耕制氧机18年,产品涵盖小型制氧机、医用大型制氧机、中心供氧、家用保健供氧机、弥散制氧机以及高原制氧机,全面满足了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2019年,鱼跃医疗的制氧机被工信部列入《第四批及拟通过复核的第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成为全国唯一上榜的制氧机品牌。

最后,鱼跃医疗积极孵化急救、眼科、智能康复等高潜力业务,并通过一系列外延并购丰富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公司陆续并购了苏州医疗用品厂、上械集团、上海中优、六六视觉等相关业务领域的公司,继而拥有“鱼跃”“洁芙柔”“华佗”“金钟”“安尔碘”“普美康”“六六视觉”等几大主要品牌,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品牌矩阵,标志着公司正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综合性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转型。

 

图:鱼跃医疗产品管线

来源:同花顺、九通资本

 

图:鱼跃医疗20082019年营收(亿元)及增速(%)

来源:公司财报

 

2008年至2019年,鱼跃医疗营业收入从4.01亿元增长至46.36亿元,增长超过十倍。2015年,公司市值一度超过410亿。此后,鱼跃医疗市值也持续处于300亿左右,成为医疗器械的头部企业之一。

 

03 未雨绸缪,坚持外延与多元化战略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带动了医疗器械需求的激增,为鱼跃医疗带来了一波业绩增长。公司主营的制氧机、呼吸机、血氧仪、血糖仪等产品需求旺盛。当年,鱼跃医疗实现营收67.26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归母净利润达17.59亿元。

鱼跃医疗再接再厉,坚持外延发展并保持产品结构的多元化。

一方面,公司持续拓展海外业务,至今已在海外布局了50多家渠道代理商,并在泰国、德国、美国等地成立了分子公司及办事处,业务辐射范围涵盖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鱼跃医疗在海外市场的产品准入资质获取明显加快。2024年上半年,鱼跃医疗实现产品海外注册共计52项,其中3月份集中获批了包括电子血压计、制氧机在内的34款产品的MDR证书。在公司的不懈努力下,其海外业务业绩持续增长,营收由2018年的6.57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18.78亿元,营收占比也由15.81%提升至28.18%。

另一方面,公司重新梳理企业的业务构架,将业务划分为六大板块。随着全球医疗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对健康管理的升级,单一产品的销售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面对医疗器械行业激烈的竞争,通过整合业务板块,鱼跃医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公司将原先的呼吸机、血糖监测仪、电子血压计等产品分别整合为呼吸治疗解决方案、慢性病监测、感染控制解决方案等七个板块。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内生驱动已无法满足公司持续增长的需求,吴光明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以六大业务板块为核心,通过外延拓展产品线,同时叠加海外品牌,向中低端市场渗透。

鱼跃医疗进入了扩大规模、外延海外市场的第二个高速增长阶段。2024年上半年,鱼跃医疗实现营收43.08亿元,归母净利润11.20亿元。尤其是海外市场,实现营收4.79亿元,同比增长30.19%,成功开启了国产医疗器械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至此,鱼跃医疗已充分吸收了第二增长曲线战略的发展成果,突破了单一细分行业的限制,成为国内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

 

04 厚积薄发,后疫情时代逆流而上

 

随着2022年后新冠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许多新冠产业相关企业面临了重大危机,有些甚至走向倒闭。然而,鱼跃医疗依靠其成功开拓的第二曲线,依旧保持着持续强劲的发展态势。

2023年,鱼跃医疗创造史上最佳业绩,营收逼近80亿元,距离百亿营收仅咫尺之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9.72亿元,同比增长12.25%,归母净利润23.96亿元,同比增长50.21%。

 

图:20192023年鱼跃医疗营业收入、毛利(亿元)及同比增长率(%)

来源:公司财报

 

今年上半年,鱼跃医疗实现海外销售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30.19%。近年来,鱼跃医疗利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为契机,提升公司的产品力的国际认可度。目前,鱼跃医疗海外业务在公司营收占比为11.13%,未来随着海外业务拓展持续深入,这一业务将成为公司的新的潜力增长点。

凭借第二增长曲线的策略,鱼跃医疗在后疫情时代逆势而上。公司通过外延并购,叠加海外品牌的整合,成功向中低端市场渗透,从而巩固了其在国产医疗器械龙头地位。

 

【参考资料】

【1】鱼跃医疗招股说明书、历年公开财报

【2】《“海阔凭鱼跃”,鱼跃医疗发展历程简析》,九通资本马宁洁,2019.07

【3】《鱼跃医疗的多事之秋》,《医曜》吴恩恩,2021.10

【4】《鱼跃医疗创始人吴光明从0到1的故事》,山西科技报融媒体,2024.08

【5】《鱼跃医疗创始人吴光明的资本帝国》,栗滴科技,2022.12

【6】《鱼跃医疗2024年中报:业绩告别“疫情红利”,海外业务增长迅速》,《深水财经社》纳兰,2024.08

【7】《鱼跃医疗的中年危机》,一点财经,2024.08

 

【法律声明】

1.本文系基于本中心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中心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

2.本文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为读者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相关投资决策的建议或邀请。

3.本文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中心于发布本文当时的判断,本文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经营业绩、股市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

4.本文的版权归本中心所有,未经本中心事先书面授权,本文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

 

如需商业合作请联系黄老师,联系方式13510169283(Ginnie_J_Huang),联系邮箱huangjunyi@cuhk.edu.cn,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和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