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vol.38 | 富士胶片的第二曲线:日产摄影胶片先锋到医疗健康科技新星

智库报告
2024-09-24

从胶片时代的追赶者,到数码时代的颠覆者,富士胶片(FUJIFILM)如何通过并购,切入医疗健康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作者 | 林璐辉

 来源 | 上市公司第二曲线增长研究中心

 


 

01 富士成立,日产摄影胶片先锋崛起

 

“赛璐珞”是指用于制作动画的胶片。在早期的动画制作中,公司会将铅笔画稿描绘到透明赛璐珞胶片上,并用颜料着色。接着,将着色胶片与彩色背景叠放在一起,用摄像机逐帧拍摄,从而形成连续图像,最终制作成动画片。

彼时,胶片行业的龙头老大是美国柯达,其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七成。为了提高日本在胶卷行业的竞争力,加速日本胶卷的国产化进程,1934年,日本赛璐珞公司将其底片生产部门独立出来,创立了日本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

由于诞生在产品周期相对较长的时代,富士胶片选择以胶卷胶片作为公司的立业根基,不断努力提升和拓展自身的技术实力。1936年,富士成功进入X光胶片市场。

凭借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富士胶片不断推出具有高解像力、影调丰富、色彩准确再现等优势的胶片产品。1962年,富士胶片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此后数十年,富士一直将超越柯达作为公司目标,深耕影像技术。为了实现高速图像捕捉、高品质图像再现,富士持续研发融入感光材料的多项尖端技术,并开始多元化经营。同年,富士进入了复印机市场,并在1976年发明了高感度彩色负片胶卷F-II400,在技术上超越竞争对手柯达;1983年,富士在全球首创计算机X光成像诊断系统。 

持续的技术突破显著提升富士的市场地位。1997年,富士胶片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3%,仅次于柯达,位列全球第二。进入21世纪,胶片市场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刻,富士胶片也在2000年以125.9亿美元的销售额跻身世界500强,位列第393位。

2001年,富士的销售额首次超越柯达,其中彩色胶片业务占公司总销售额的60%,贡献了2/3的利润。至此,日产摄影胶片先锋的地位已然确立。

 

02 顺应数码浪潮,探寻第二曲线

 

然而,这一辉煌并未持久,数码浪潮的袭来给富士带来巨大危机。

一方面,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崛起对富士主营业务造成严重影响。2002年之后,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彩色胶片的需求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急剧下滑,胶片行业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公司的数码技术积累薄弱,难以适应当时行业的技术趋势。尽管富士曾尝试自主开发数码产品,如数码相机、喷墨打印等,但由于胶片业务的快速增长,这些新业务很快被边缘化或出售。到了2000年,富士胶片的数码相机业务占当时的总销售额比例仅为7%。

早在20世纪80年代,还只是科长的古森重隆就预感数码技术将颠覆胶卷行业,并多次向公司提议尽早开拓第二曲线。2003年,古森接任富士胶片会长和CEO,肩负起带领公司转型的重任。

在古森重隆的领导下,富士胶片在次年推出了“VISION75"中期经营计划,该计划为2004至2009年企业发展设定了清晰的第二曲线探索方向。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彻底推进结构改革、建立新成长战略以及强化合并经营”三条路径,旨在实现企业持续增长目标。

 

图:富士胶片中期经营计划“VISION75”三个基本战略

来源:搜狐新闻

 

首先,古森重隆对富士的影像事业进行重组,保存核心技术。为了实施经营结构改革,富士胶片积极推进一系列针对全球的胶卷生产工厂、销售网点和冲印网络的改革举措,重组和整合了这些资产,保证原核心业务的收益稳定。

其次,古森重隆对富士研发架构进行重组,推动技术研发。2006年,富士胶片在神奈川成立先进研究所。该研究所以“融智·创新”为宗旨,推动富士胶片核心技术的持续开发,力图以技术为根基,推动第二曲线业务发展。

古森重隆意识到,数码相机市场的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即使富士胶片能适应数码时代的变化,也无法获得昔日在胶卷行业时同等的利润。因此,他决心要创造出与之比肩的新兴领域的核心业务。

基于古森重隆对未来市场与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富士胶片决定将医疗生命科学作为公司新技术的转型方向,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量。

一方面,医药健康领域是未来的重点行业,医药品(化妆品)、医疗设备系统等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受益于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增加以及技术进步(如成像设备和微创手术设备),全球医疗需求持续增长。2005年全球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约为2,200亿美元,到2015年增至约3,72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4%。

另一方面,医疗健康领域能够融合富士胶片现有技术和新技术。在化妆品领域,富士将胶原蛋白和抗氧化等核心技术复用到化妆品上,并于2007年推出主打抗衰老的化妆品品牌艾诗缇。在医疗领域,富士能够把在胶片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纳米技术,应用到药物研发。

尽管确认好了目标市场,富士胶片仍然面临部分技术短缺的问题。因此,从2006年开始,富士胶片通过收购稀缺技术切入医药领域。

2008年,富士收购日本著名制药企业富山化学,成功切入生物医药领域。古森认为,通过结合富山化学和富士的技术,能以更低成本制造更多新品。同年,富士并购了与超声波和细胞基因治疗技术相关的企业,进一步完善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布局。

 

03 推进合并收购,实现多元转型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逐渐迈入成熟期,产业内部分工也越来越细致。为了实现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专业化、高效化以及更好的成本控制,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行业成了一个重要关注点。CDMO是指受制药企业委托,负责生产医药品、制造临床试验用药、开发生产程序等。

古森重隆注意到,CDMO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据咨询机构沙利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CDMO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394亿美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632亿美元,并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43亿美元。面对这一增长趋势,他当机立断,带领富士寻找CDMO业务的发展策略。

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观察,古森重隆总结道:“并购比较成熟的企业和项目,与富士胶片丰富的经营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把握行业发展契机,迅速推出新产品。”接下来几年里,富士胶片开始积极寻找外延性并购的机会,以期拓展其第二曲线。

三年后,默沙东的子公司Diosynth为富士带来了进入CDMO领域的钥匙。Diosynth成立于2011年,主要为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疫苗等不同医药领域提供CDMO服务。公司拥有丰富的软硬件设施,并在美国、英国、丹麦设有符合cGMP规范的生产基地。

2011年,富士胶片成功从默沙东手中收购了Diosynth,并将其组建为FUJI FILM Diosynth Biotechnologies(FDB)公司,正式进军生物医药CDMO领域。

一方面,富士胶片为Diosynth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的领导团队。其中,包括Diosynth董事长ToshihisaIida。ToshihisaIida加入富士胶片已有30余年,曾担任FUJI FILM Europe GmbH和FUJI FILM Europe BV两家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另一方面,富士持续推进合并收购,迅速扩张产能。2014年,公司以数十亿日元收购美国Kalon Biotherapeutics 49%的股份。2019年,富士胶片进一步以8.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位于丹麦Biogen的大型生物制剂生产基地——Hillerød,该基地是欧洲最大的端到端CDMO服务基地,提供从药物研发到药品商业化生产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2021年,富士胶片继续在生物制药领域投入8.5亿美元,以发挥自身在重组蛋白、病毒疫苗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基因治疗产能。

经过一系列扩张,Diosynth的产能迅速增长。该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拥有7大生产基地,网络遍布美国、英国和丹麦,其CDMO生产能力已跻身世界领先前列。凭借其专业的CDMO服务,Diosynth与全球排名前20强生物制药公司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为富士胶片带来了明显的财务的增长。2023年,得益于医疗系统和生物CDMO业务收入的增长,富士胶片的医疗健康业务收入高达9751亿日元,同比增长5.0%。

至此,医疗健康科技新星已然成势。

 

04 多元业务并进,引领数码时代

 

过去10年间,富士胶片通过全球并购了大约40家企业,其中医药领域公司数量多达十几家,总投资额达7000亿至8000亿日元。凭借富士胶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积累以及多次收购扩张,Diosynth快速建立了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并获得了国际品牌信赖。同时,公司还开发多个核心技术平台,构筑起了专利护城河。

2022年以来,资本寒冬侵袭了整个创新药产业链,依附于创新药链条的CDMO行业也不能幸免。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许多CDMO行业纷纷关厂、裁员以削减成本、简化运营。

然而,在这一严峻的环境下,Diosynth却逆势扩张,实现了业绩增长。2023年,富士胶片集团在医疗健康事业领域的销售收入同比增加7.6%,达到6907亿日元。在富士胶片的支持下,Diosynth计划继续施行扩张策略。富士胶片表示,公司将在未来三个财年中向医疗保健、芯片制造材料和其他寻求增长的领域投资1.9万亿日元。其中到2028年,公司对CMDO的业务投资将达7000亿日元(约合45亿美元),目标将CDMO公司的制造能力扩大5倍。

经过90年的发展,富士胶片已从摄影胶片公司转型为年收入29609亿日元(约189.2亿美元)的全球健康科技企业,业务领域涵盖影像、高性能材料、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2023年,集团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达29,609亿日元。公司营业利润达2,767亿日元,同比增长1.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0%,达2,435亿日元,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和净利润都创下历史新高。

从胶片时代的追赶者,到数码时代的颠覆者与挑战者,古森重隆在过去十年引领富士连续变革的过程中深刻洞察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并购和核心技术的复用实现企业从日产胶片先锋到医疗健康科技新星的转型,成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参考资料】

【1】 富士胶片官网、公司财报

【2】《不卖胶片的“富士胶片”,年赚千亿凭什么 》,科技游乐园,2024.07

【3】《断货难抢、翻倍溢价…富士相机为啥成了“摄影界的茅台”?》,三节课,2024.04

【4】《让富士胶片砸下45亿美元,这家CDMO企业凭什么?》,动脉网,2024.05

【5】《造胶卷的日本富士,要做医药界的台积电: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正解局,2023.12

【6】《胶卷时代远去,富士胶片为何还能营收百亿?|反直觉Lab》,声动活泼,2024.02

 

【法律声明】

1.本文系基于本中心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中心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

2.本文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为读者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相关投资决策的建议或邀请。

3.本文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中心于发布本文当时的判断,本文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经营业绩、股市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

4.本文的版权归本中心所有,未经本中心事先书面授权,本文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

 

如需商业合作请联系黄老师,联系方式13510169283(Ginnie_J_Huang),联系邮箱huangjunyi@cuhk.edu.cn,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和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