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vol.32|TCL科技的第二曲线:显示器龙头到液晶面板王者

智库报告
2024-06-13

风云四十载,从昔日的显示器龙头,到如今的液晶面板王者,TCL科技(000100)如何通过第二曲线,实现企业的涅槃重生?

作者 | 张元

来源 | 上市公司第二曲线增长研究中心

 


 

01 旭日东升,开拓者一路高歌猛进

 

1982年,刚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李东生返回家乡惠州,加入TCL的前身——TTK家庭电器(惠州)有限公司。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李东生凭借敢啃“硬骨头”的激情和干劲,成功推动公司在磁带、电话机到彩电等多领域发展。    

图:TTK家庭电器(惠州)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TCL官网

 

凭借出色表现及亮眼业绩,李东升在TTK内迅速崭露头角,升任TCL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在李东升的领导下,TCL集团以彩电为突破口,实现业务多元化拓展,不仅在家电行业推出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还在通信领域推出手机、通信设备等。

2004年,TCL集团成功登陆A股,募集资金高达25亿元,股价比发行价飙升78.18%,开创了国有控股大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之先河。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开始与全球经济全面接轨。借此契机,TCL大胆迈入全球化经营的转型之路,迅速在国际彩电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一跃成为国际彩电市场的龙头之一。

2004年,TCL成功并购显像管技术的鼻祖——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三个月后,TCL再次出手,以5500万欧元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并购当年,TCL全球彩电业务共实现销售2259万台,超过三星,雄居全球第一。

 

02 雄鹰折翼,辉煌中危机悄然降临

 

然而,在耀眼成就的光辉之下,业绩滑坡的阴霾却悄然笼罩了TCL。

一方面,TCL与阿尔卡特的手机合资公司,成立不久便出现亏损。另一方面,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电视产业的技术变革,汤姆逊所依赖的传统显像管技术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2005年,TCL面临亏损高达9亿元,2006年亏损额急剧上升至19亿元。2007年,由于连续的财务困境,公司被戴上ST帽子。

内外交迫下,李东生承受巨大的压力,每天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体重足足掉了20斤。“相传,追求重生的雄鹰,将自己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掉,鲜血洒落大地。”绝境中的李东生并未屈服,而是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经过深刻的自省与反思,李东生意识到,全球化的经营理念并没有错,问题根源在于过于感性的管理理念和对企业文化的忽视。因此,李东生决定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从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再到企业文化各个层面,开展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TCL不仅完成彩电海外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二次重组,还在2007年实现扭亏为盈,成功保住了上市公司的地位。

然而,尽管TCL摆脱了国际化并购阴霾,彩电仍是TCL的核心业务。随着电视行业迎来液晶时代的变革,TCL购入的CRT专利和DLP技术迅速失去市场价值,给TCL带来巨大挑战。

面对这一行业巨变,TCL站在了业务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03 第二曲线突围,创立TCL华星打破面板垄断

 

从1982年咸阳显像管厂成立起,中国彩电经过二十余年的奋进,实现了彩电工业价值链的95%本土化。然而,随着CRT技术被平板显示器技术所替代,电视价值链的80%再度流向到国外,使得数代人辛苦建立的彩色显像管产业链,在朝夕间分崩离析。

彼时,全球主要面板厂商包括三星、LG、奇美、友达、中华映管、瀚宇彩晶等日韩、中国台湾企业,通过协商作价和联合操纵市场,使得液晶面板一度占到电视机总成本的八成,极大压缩了国内电视厂商的利润空间。面对这一严峻形式,李东生深刻意识到,“企业不转型很快就到发展天花板”。

因此,李东生决定带领TCL从向产业链上游进军,开辟第二曲线。为此,李东生亲自带队,远赴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深入考察,经潜心研究和反复比较论证,他最终确定LCD(液晶显示)作为TCL未来转型的方向。

2005年,深圳市政府的推出聚龙计划,推动本土显示产业发展。TCL抓住机遇,与创维、康佳、长虹等公司组成联盟,建立6代液晶面板产线,最初选定京东方为技术伙伴。

然而,聚龙计划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日本夏普主动向深圳政府提出建设一条更加先进的7.5代线计划,使得深圳市政府产生动摇。随后,一家珠三角的彩电企业支持这个转向后,长虹选择退出联盟,京东方被边缘化,致使聚龙计划被瓦解。

这场合资风波不仅没有击垮李东生,反而坚定了他“归核主义”的信念。他下定决心,TCL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在源头控制核心部件的生产,以此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李东生凭借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成功说服深圳市政府,支持TCL自主研发和生产显示面板的计划。

2009年,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TCL在深圳光明区一块菜地上投资245亿元,启动华星光电8.5代线的建设项目。

为了确保项目的成功,李东生采取稳健的策略,首先通过模组厂的运作培养一支技术和业务队伍。历经半年的努力,TCL华星组建了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其中包括中国台湾工程师150人左右,日韩工程师20人左右,以及大陆人员50人,同时招聘了一批有专业背景的年轻工程师。

随后,TCL华星多管齐下,同步推进厂房设计、技术开发、人才招聘与培训、核心设备的选型等工作。2011年8月,华星项目正式投产。这不仅是深圳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国内首条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建设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生产线。

仅17个月时间,TCL华星完成了72万平方米主体厂房建设,包括阵列场、成盒厂、彩膜厂、模组厂等关键设施、以及生产设备测试和联动、制程工艺的调整和完善。更令人瞩目的是,项目当年投产即实现盈利,这是TCL华星团队用汗水与智慧创造的“华星奇迹”。乘着这股势头,TCL继续扩大投资,陆续投资建设8条产线,成为国内面板行业的双寡头之一。在当今世界6条10代以上的产生线中,中国占据了4条,京东方拥有两条10.5代,而TCL则拥有两条11代线。

而曾经雄霸一方的日韩面板企业,在TCL和京东方为代表的国内面板厂强势崛起后,逐渐失去竞争优势。2021年,面对TCL华星的强势攻势,行业巨头三星宣布退出传统LCD生产,转而全力布局QD-OLED等更高端的显示技术。

TCL华星的成功,得益于关键技术与材料领域的一系列创新突破。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李东生破釜沉舟、勇于变革的决心。正是这种决心,激励着TCL不断超越自我,如雄鹰展翅,向着新的高度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翱翔。

 

04 风云四十载,变革者的“造壁与破壁”

 

TCL华星在关键技术与材料领域的创新突破,为TCL打造强劲的第二增长曲线,引领公司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第二曲线不仅为TCL带来上下游产业的协同优势,而且推动公司业绩的稳步增长。

一方面,第二曲线带来上下游产业协同优势,实现高端领域的领先布局。自2018年推出全球首款Mini LED智屏以来,TCL凭借其创新的产品持续获得市场好评,并不断推出多款新品。2021年,TCL中高端智屏销售量显著增长,量子点智屏及Mini LED智屏的销售量分别同比增长53.8%及50.5%。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推动了TCL智屏全球市占率提升至11.5%,稳居全球前三。至此,中国彩电企业彻底摆脱以往电视成本受制于上游厂家的局面,从产业链上游层面掌控了电视市场价格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第二增长曲线赋予TCL强劲的盈利能力。如今,TCL华星已成为TCL集团最重要的增长引擎,2023年TCL 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743.67亿元,同比增长4.69%。其中,TCL华星实现营业收入721亿元,贡献近41%的营收。

图:2011- 2023年TCL的营收及同比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在坚守实业、聚焦产业的前提下,TCL持续为企业寻找第二条甚至第三条增长曲线。从面向消费者的智能终端产品,到面向企业的半导体显示技术,再到光伏半导体产业,TCL从未停止寻找新的增长动能。

在过去四十年,TCL从一个仅有300名员工的小型地方企业,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制造集团,并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当前,彩电和面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迭代逐步加快,TCL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在第二曲线上不断突破,朝着构建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集团的目标稳步迈进。我们团队会持续关注和研究公司新进展。

 

【参考资料】

【1】《旭日东升——中国创造TCL的产业蝶变之道》,朱建华,2024-01-22

【2】TCL科技招股说明书、历年公开财报

【3】《TCL:破壁谋变40年》,新摘商业评论,2021-09-12

【4】《从TCL发展历程看产业升级的新任务》,产业风云,2021-11-03

【5】《TCL科技:四十年进化式生存密码》,王佳元,阿尔法工场研究院,2022-05-28

 

【法律声明】

1.本文系基于本中心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中心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

2.本文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为读者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相关投资决策的建议或邀请。

3.本文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中心于发布本文当时的判断,本文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经营业绩、股市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

4.本文的版权归本中心所有,未经本中心事先书面授权,本文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

 

如需商业合作请联系黄老师,联系方式13510169283(Ginnie_J_Huang),联系邮箱huangjunyi@cuhk.edu.cn,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和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