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vol.24|比亚迪的第二曲线:从电池龙头到新能源车霸主

智库报告
2024-05-21

从电池制造商到新能源⻋霸主,⽐亚迪 (002594.SZ)如何通过并购与⾃主研 发,布局新能源汽⻋领域,实现第⼆曲线的⾼速增⻓?

作者 | ⻋明澳

来源 | 上市公司第⼆曲线增⻓研究中⼼

 

01 世界领军电池制造商起家

1966年,王传福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一个农民家庭,年幼时父母相继离去,靠着哥哥嫂子的帮助,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王传福深知这份学历来之不易,大学四年里他努力学习,考上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总院的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职,开启电池领域的研究。

1993年,受研究院派遣,27岁的王传福来到深圳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那时“大哥大”手机流行,他发现维持手机通话的电池,居然要上千块。专长电池研发的王传福,敏锐地嗅到商机。

1994年,日本为实施环保政策计划放弃镍镉电池的生产,国外电池市场出现巨大空白。1995年,王传福决定辞职下海创业,借钱在深圳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电池制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电池价格暴跌,在其他厂商几近亏损的局面下,比亚迪凭借成本优势,实现镍镉电池年销量达1.5亿块,产量一度占全球产能的40%。这样耀眼的成绩,令王传福有了“电池大王”的称号。

2000年,比亚迪成功攻克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成为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手机电池供货商。

2002年7月,比亚迪成功在香港上市,创下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共募集资金16.5亿元。

彼时,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电池制造商,而王传福却看到消费级电池市场的天花板,亟待谋求进入一个新产业领域,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02 新能源汽车开启转型之路

得到资本加持后,王传福决定实施多元化战略,不再只专注电池。

一方面,电池制造业进入门槛很低,比亚迪实现国产化制造突破后,电池领域一时间涌现100多家公司互相竞争,电池价格将会不断走低。另一方面,公司的电池业务遭遇销售瓶颈,一时间很难有大的突破。

王传福发现以电池为核心延展的新能源市场,正是比亚迪的优势领地。他坚信,在汽车对石油资源过度依赖、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器件难以实现国产突破的背景下,电池替代发动机,电动车替代燃油车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电动汽车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003年1月,比亚迪出资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股权,拿到汽车生产资质,正式进入汽车制造行业。

然而,比亚迪开启造车业务的消息在资本市场引起一片哗然,质疑、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甚至有基金经理威胁:“如果比亚迪坚持造车,我们就抛售比亚迪股票,直到抛死为止。”

对于外界的质疑,王传福没有退缩,他坚定地说:“我下辈子就干汽车了!”

2003年,秦川汽车更名比亚迪汽车,公司地址、生产线依旧,许多管理者、工程师留了下来,成为比亚迪造车的中流砥柱。为了弄清汽车结构,王传福不仅用自己的车当试验品做拆解研究,还购买大量汽车工程相关的书籍,废寝忘食地学习造车知识。

2005年,比亚迪正式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轿车F3。这款车几乎是当时的热门车型——丰田花冠的复刻。F3虽然和花冠一模一样,但是比亚迪用到的所有技术都是公开专利,不构成抄袭,而价格只有丰田的一半。

价格低廉的F3销量一路走高,逐渐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喜爱。2007年12月,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在深圳上市,比亚迪自此开启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成名之路。

2009年,比亚迪共售出44.8万辆汽车,同比增幅达162%,力压奇瑞成为当年自主车企品牌的销冠。

 

图:比亚迪F3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然而,亮眼成绩转瞬即逝,过度扩张让比亚迪汽车沉陷困境。2010年,比亚迪汽车销量仅52万辆,增长率下滑150%,远低于目标80万辆,此后十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始终未能突破52万这一数字。

一方面,为了冲击销量目标,比亚迪利用“销售返点”政策,诱导经销商过多提货,导致库存过度积压,大量经销商亏损严重,被迫退出比亚迪的销售网络。另一方面,快速扩产导致公司品控水平下降,比亚迪汽车出现种种质量问题,消费者投诉声音也越来越大。

2011年,比亚迪回归A股上市,王传福也带领公司开始三年的战略调整期,进一步探索造车的道路。

 

03 战略转型加码新能源汽车

在汽车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王传福决定利用纯电动+插电式混动新能源汽车侧翼突击。

其一,大力推动公共交通电动化,进入城市公交和出租车市场,再向私家电动车市场进军。

王传福判断,在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接受程度与购买力较差的情况下,车辆电动化将首先从公共交通领域开启,再向出租车等商用车领域推进,最后是在私家车领域达到高潮。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来补贴公共交通市场,拉动需求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公共交通线路的推广试点,可以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造。

2011年,比亚迪推出电动公交大巴K9,K9借助大运会契机成为全球首批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纯电动客车。同年,比亚迪在深圳推出了E6纯电动出租车,凭借稳定、节能、环保等特质,新能源电动车逐渐取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图:比亚迪公共交通全市场7+4战略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其二,依托电池成本优势,垂直整合上下游零部件,大幅压缩整车成本。

一方面,比亚迪凭借电池自研和自造,占新能源汽车成本40%的电池成本达到自主可控。彼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体系并不完善,原有的燃油车配套体系,并不能马上切换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此,比亚迪重新设计新能源车配套体系,涵盖从工程开发、零部件设计、到开模生产全流程。

另一方面,比亚迪通过收购与设立子公司等方式,掌握电池、电机、汽车电子、模具、功率半导体等电动车中成本最高的零部件制造,具备从产业链层面进行成本重构的能力。

其三,赶乘全球新能源汽车春天,制定“5-4-2战略”,向燃油车发起冲击。

2013年9月,工信部发布《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补贴政策正式开启。同年12月,比亚迪推出市场上第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秦”,树立了新能源车的标杆,正式开启中国新能源车时代的大门。

2014年,比亚迪“秦”全年销售14747台,成为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冠军。在此基础上,比亚迪提出“542战略”,为后续新能源汽车划定全新的性能、安全、油耗标准,即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全时电四驱,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一句话概括,就是要造又快又省油的国产新能源车。

 

 

04 第二曲线腾飞一鸣惊人

2020年,比亚迪推出底层技术产品——碳酸铁锂刀片电池。

比亚迪通过结构创新,改变磷酸铁锂电池传统形态,把原本长方形的电芯做成宽度只有2-3厘米,但长度达90-100厘米的刀片形状,整车可放置电池量提高了50%,续航能力也提高了50%,弥补了与三元锂电池在续航里程上的差距。

图:刀片电池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2021年1月,比亚迪更进一步,推出自主研发的DM-i超级混合动力系统,一举颠覆传统混动技术以油为主的设计架构,实现超低油耗、超强动力等卓越性能。发布即量产,搭载动力电池和DM-i超级混动的秦PLUSDM-i、宋PLUSDM-i、唐DM-i也于同年上线。

作为全球首款搭载DM-i超级混动的战略车型,秦PLUSDM-i成为燃油轿车的颠覆者。

秦PLUSDM-i实现紧凑型轿车市场前所未见的3.8L/百公里革命性油耗,百公里加速7.3秒,纯电续航里程120公里,可油可电综合续航里程1245公里,补贴后预售价格为10.78万元-14.78万元,颠覆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游戏规则。

2022年9月,上市仅一年半的秦PLUS达成月销36058辆,夺得A级轿车市场销量冠军,打破一汽大众和广汽丰田等合资品牌统治。这是新能源车企首次登顶,也是引入合资汽车38年以来,国产汽车品牌首次拿下月销量第一。

 

图:秦PLUSDM-i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2020到2023年,比亚迪乘用车终端销量分别为43.11万、74.49万、186.87万和302.44万辆,比亚迪汽车在刀片电池和DM-i动力系统的升级助力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王传福的造车梦也终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图:比亚迪乘用车销量(万辆)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2023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达302.44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并创下中国汽车品牌最高年销量纪录。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上,特斯拉占据19.9%的市场份额,比亚迪紧随其后占17.1%。

图:2008-2023年比亚迪营业收入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图:2008-2023年比亚迪归母净利润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2023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6023亿元,同比增长42.04%,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4834.53亿元,同比增长48.90%;实现净利润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上,比亚迪份额占比42%位列第一。

图: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CnEVPost

纵观比亚迪成长历程,从电池起家,快速跻身行业龙头,关键时刻急流勇退,开启汽车制造第二增长曲线,缔造优质的国产车品牌帝国。如今,比亚迪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

 

参考资料:

【1】比亚迪官网、招股说明书、历年公开财报

【2】《从电池大王到汽车大王,被雷军致敬,王传福如何缔造比亚迪传奇?》,毒sir财经,2024.01

【3】《“战神”王传福:从电池到汽车,一手打造的全产业链!》,供应链架构师,2024.03

【4】《潜龙二十年,今朝震海天!万字解读比亚迪发展史》,B站UP:猛士团,2022.12

【5】《比亚迪:从登顶到卫冕,战略进阶的冷思考|问鼎案例》,销售与市场,2024.03

【6】《比亚迪的“另一个战场”》,长江商学院,2024.01

【7】《王传福传:比亚迪神话》,成杰,2010.06

【8】《《哈佛商业评论》专访报道:比亚迪先人一步的秘密》,比亚迪汽车,2017.09

 

【法律声明】

1.本文系基于本中心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中心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

2.本文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为读者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相关投资决策的建议或邀请。

3.本文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中心于发布本文当时的判断,本文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经营业绩、股市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

4.本文的版权归本中心所有,未经本中心事先书面授权,本文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